2016年医改方案发布后,时任财政部副部长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未来三年预计新增投资8500亿元中,三分之二将用于医疗卫生改革。是补充需求,三分之一是补充供应商。补充供给侧的前提是高度的行政效率和自律,确保钱投入公立医院后,庞大的医疗官僚机构能够持续提供廉价优质的医疗服务。两派争论的焦点在于2009年医改方案中的23字:探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收支两条线等管理办法。
华西医院是中国顶尖的公立医院,长期位居全国综合医院前三名。这只黑天鹅让中国的快速发展停顿了三个多月,中国朝野人士突然发现,长期拖欠医疗卫生投入已经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致命缺陷。
1、中国医改第一人
石迎康领导的华西医院,为全国公立医院转型树立了典范。在每一位公立医院院长的心中,都有一个西部梦。其基本逻辑是:利用公立医院充裕的现金流,优先激励医务人员,升级医疗设施,获得病人,进而获得更多收入,实现快速滚动发展,最终成为庞然大物。例如,安徽省肥西县卫生局2010年工作总结中提到,当年全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住院人数下降57%,逃逸患者大多到私立医院就诊或者合肥市的各大医院。
2、中国医改利弊
舆论的关注,让负责顶层设计的国家发改委承受了巨大压力。原定于2007年十七大前提交的医改方案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复杂。首次受国内知名大学、智库和外国专家委托。咨询公司麦肯锡、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一下子就拿出了九个方案,甚至很少征求公众意见综合考虑。
3、中国医改是哪一年开始
于是,当石迎康即将从华西医院卸任时,在另一个人口大省河南,一家大型公立医院也跟着华西走上了一条动荡的道路。事情的起因是一位名叫阚全成的副总统履新并成为专职官员。之后,他主持了完美复制版的华西医院。石迎康2013年辞职时这样总结:我感觉自己为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比较大的贡献。然而,每隔几年,总会有一家浦西医院太过分,闹事,引发全国范围内对浦西的打压,让浦西医院更加隐蔽。
4、中国医改十年反思
20世纪90年代我国西部医疗设备水平开始领先全国,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用了不到6年的时间就配备了高端影像混合手术室、手术机器人等顶尖设备,并投资建设新医院。区医院床位扩充近50%,医院硬件水平领先全国。这条路一直被医改最高层所忌讳和回避,但却得到了无数基层三级医院的支持。先做大后强的西部模式如野火般蔓延,无人能阻挡。
万能险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成为三年医改成绩单的亮点。医疗保险也已成长为医疗市场上极其强大的监管部门。各级医疗保险对公立医院实行简单粗暴的预算约束。 (部分地区医保基金缴费率低至60%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