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过程中,社会经济结构从以物质和能源为主转向以信息和知识为主。同时,引起了整个产业结构的变化,以及人们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使信息获取方便快捷,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和人类生活质量。 2006年,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在NAICS和OECD分类的基础上制定了信息产业和信息和通信技术两个相关分类,为世界各国确定本国信息产业分类和进行国际比较提供了依据。
战略地位:统计信息化的重视程度。统计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和信息化战略的实施情况。最高领导是否负责;制定信息化规划和预算。 2006年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制定的北美产业分类体系(NAICS)首次对信息产业进行了分类,并将其纳入分类体系。这两种分类从不同方面描述和定义了信息技术活动,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信息技术培训、信息技术学习能力、信息技术培训时间和周期、参加培训的比例。
1、信息分类原则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也于2006年采用了信息和通信技术分类。 2)本规定所认定的信息相关产业主要是指与电子信息相关的各类活动的集合。基础设施统计信息化总投资统计信息化投资软件、硬件、网络、信息人力资源、通信设备、安全设施等方面的投资统计信息化是一项综合技术,其关键在于统计信息的集成和共享信息化,就是及时向党政领导和社会公众提供准确的统计数据,服务经济建设。
2、信息分类汇总
注:联合国信息产业不包括我国信息相关产业分类中的电子信息设备制造、电子信息设备销售和租赁,以及计算机服务中的计算机系统服务、计算机维修等计算机服务。统计信息化的基础是统计管理和运行方式,而不是计算机网络技术本身。计算机网络技术只是实现统计信息化的一种手段。
3、信息分类编码技术
我国在《国民经济第十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了加快发展信息产业、大力推进信息化的目标。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要优先发展信息产业,推动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领域广泛应用。目前,信息产业的分类大致有三个口径。一是口径大,即凡是与信息活动相关的内容都归入信息产业。统计信息化的核心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统计信息生产过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制定了《信息相关产业统计分类暂行规定》。
统计信息化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物理层、应用层、核心层(数据层)。其范围包括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电子信息设备销售与租赁、电子信息传输服务、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从广义上讲,信息化的内涵应包括信息产业和信息应用两个方面。信息产业包括信息电子产品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信息化应用包括信息技术设备和信息服务在各行各业、社会各方面的应用,以提高效率和效果;将信息设备和服务应用于社会全体成员,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